当前位置主页 > 绵阳在线 >
热门搜索:

李白诗歌专场吟诵晚会暨绵阳市第四届中华吟诵(非遗)展演:吟诵,将诗歌“唱”出来

绵阳在线     发布时间:2021-03-23   
  原标题:吟诵,将诗歌“唱”出来

  ——李白诗歌专场吟诵晚会暨绵阳市第四届中华吟诵(非遗)展演速写

吟诵晚会现场

  再见诗仙应未晚。近日,2020年李白诗歌专场吟诵晚会暨绵阳市第四届中华吟诵(非遗)展演,在绵州大剧院举行。来自市内外的300余名吟诵传承者用吟诵的方式,让市民们重新认识了诗仙李白。从2015年,绵阳吟诵学会成立至今,越来越多吟诵传承者参与到其中,让吟诵在最大范围得到了传播传承。

   29首诗歌 重新认识李白

  “蜀僧抱绿绮,西下峨眉峰;为我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……”在四川省吟诵学会王传闻先生一首李白《听蜀僧濬弹琴》的演绎下,整台演出正式开始。吟诵声中暗藏着诗词的另一半灵魂,在吟诵中,古今人物穿越时间的藩篱,进行灵魂的对话,拉近了读者与古典诗词的心灵距离,让观众不仅再一次认识到了李白,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文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展演共精选了《李白全集》的29首诗歌,包括《听蜀僧濬弹琴》《独坐敬亭山》《静夜思》《夜宿山寺》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《侠客行》《行路难》《清平调词三首》《赠汪伦》《蜀道难》等耳熟能详的诗歌。一吟一诵之间,组成了李白经典的诗歌拼图。

  “晓峰如画参差碧,藤影风摇拂槛垂……”江油的匡山是少时李白读书所在地,演出中,江油市三合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特地带来了吟诵《别匡山》。“江油作为李白故里,少时李白在江油留下了许多的诗作,《别匡山》就是其中的代表。我们以华调进行吟诵,带来的是家乡人对李白诗歌的喜爱。”带队老师田刚说。

  参与人多 作品精良

  吟诵,是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,有着三千年多年传承发展历史,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方式。所谓吟就是有旋律的读书,诵就是有节奏的读书,既有旋律又有节奏的读书就是吟诵。

  据了解,全国仅有绵阳坚持一年一度举办吟诵“中华吟诵非遗展演”,已经连续三年在绵州大剧院成功举办,参演人员超过2500人次,现场观众、网络观众超过40万人次,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积极的传播效应。而今年的“第四届中华吟诵非遗展演”最大的特点就是和李白的诗歌相结合,通过吟诵悠扬婉转的音韵、丰富多变的旋律,表现出李白传统诗文的美感,让观众重新认识李白。

  传承吟诵 复兴国学

  2015年,王传闻发起成立了绵阳市吟诵学会,第二年便发起成立了四川省吟诵学会并任会长。为了更好地传承绵州吟诵,王传闻笃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遵照恩师杜道生教授“复兴国学,谢谢大家”的遗言,身体力行竭尽所能教习吟诵,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吟诵的传承中来。

  记者了解到,目前,吟诵传承推广研究工作在绵阳市广泛开展,“吟诵传习”公共文化项目已经在绵阳市图书馆、文化馆落地,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专业学习、分享交流的场所。同时,为最大范围地传播吟诵,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进校园活动,走进绵阳市100多所学校,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传统吟诵。

  从最开始的100多人到现在全市共有15万人参与到吟诵中来,说明吟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。“之所以会这样,首先,是因为吟诵本身的魅力,它是根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,我们通过传播传承将它从国人的内心唤醒了。其次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,为吟诵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。同时,吟诵作为古代读书法,对学生的古文学习有巨大的帮助。”王传闻说,目前“绵州吟诵”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吟诵,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 (严晓芬/图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金容/文)

     编辑:郭成

火币网
热点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