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主页 > 三台在线 >
热门搜索:

中国影像方志三台篇: 传承千年的文化“郪国风光”“潼川豆豉”

绵阳在线     发布时间:2020-09-10   
9月8日,《中国影像方志 ·三台篇》拍摄继续。栩栩如生的汉陶、名声远扬的潼川豆豉,深深地吸引了节目组。

这个东汉红陶舞俑,2002年出土于郪江紫荆湾崖墓。精致的衣着,展示着东汉的美学;飞扬的衣袖,刻画着优美的舞姿;憨态可掬的脸庞,述说着两千年前的安逸生活。

市、县博物馆珍藏了近千件出土于郪江崖墓的陶俑。他们或击鼓奏乐,或翩翩起舞,传递着来自东汉时期的幸福感。

郪江崖墓中还出土了大量陶制家禽、牲畜、鱼塘和房屋造像。一个经济富足、生活安逸的古代城市形象,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。

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原副院长孙华这样介绍汉陶的重要性:“大量陶俑的出土,说明了古郪县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。当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养殖业,已经成为副业的主体,是东汉庄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众多礼乐俑的出土,也证明了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,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。当时的郪江流域,呈现出一派“田园生活”的安逸景象。”

这些汉陶出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大规模发掘的郪江崖墓群。郪江崖墓群位于三台县城南45公里的郪江镇,分布于以原郪江场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,遗存数以千计。其中以金钟山、泉水坝、紫荆湾墓群最为集中,最富有特色。崖墓在时代上早晚不一,但以东汉墓为主。规模上大小不一。

这些分布于半山腰的墓穴,其墓室布局多以汉代民居为蓝本建造。灶台、仓廪、厕窬等区域布局明显;柱子、斗拱、梁架、屋顶等结构分明;人物、动物、神话传说等石刻生动灵秀,令人叹为观止。

崖墓是一种古代汉族的墓葬形式,在东汉时期的四川盆地风行一时。这其中,郪江崖墓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极具特色,在四川崖墓中极富代表性。郪江崖墓的墓室仿民居而建。墓中存在大量石刻画像和仿木结构雕刻,这为四川地区汉代民俗和民居建筑结构的研究,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
目光转到300多年前 “湖广填四川”,  让一粒小小的黄豆成就今天的川菜之魂、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豆豉。 

“湖广填四川”人潮中,邱氏一家从江西迁徙至三台定居。小小的豆豉连同家乡的味觉记忆一起带到了这里,并在潼川古城南门外经营起了豆豉生意。他的后人不断改良生产技术,采用毛霉制曲生产工艺,年产豆豉20余万斤。相传邱氏家族生产的豆豉曾被皇帝钦定为宫廷御用品。自此,“潼川豆豉”声名远扬。

据民国版《三台县志》记载:“城中以大资本开设酱园者数家,每年所造豆豉极殷盛,挑贩络绎不绝。

十多年来,潼川豆豉传承人杨静每天清晨第一件事,就是走进酱园,查看这些正在发酵的豆豉。

潼川豆豉的制作要经过选料、浸泡、蒸煮、制曲、发酵等多道工序。与其他种类豆豉采用人工接种制曲的方法不同,潼川豆豉的制曲工艺,完全依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因纯手工工艺和充分的自然发酵,潼川豆豉拥有醇厚的风味和软糯的口感,被誉为“川菜之魂”,并于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入厨20多年的勾太兵深谙川菜烹饪之道。基于对潼川豆豉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,他自创了一道广受当地人欢迎的创新川菜——豆豉鸭。

豆豉鱼、回锅肉、豉蒸排骨、拌凉粉……。从厅堂到民间,小小的潼川豆豉,以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,为庞大的川菜菜系注入了灵魂。(李智明)

热点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