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主页 > 三台在线 >
热门搜索:

红色家园丨 三台县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之潼川镇篇(二)

绵阳在线     发布时间:2021-04-21   
三台东北大学遗址

东北大学遗址位于三台县潼川镇下东街47号三台中学,1989年学校改建,建筑遗址拆除。现三台中学为省级一级示范高中,建筑占地面积53000平方米,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1938年3月,东北大学由西安迁入三台,借城东草堂寺和潼属联立中学部分校舍复课,1946年8月迁回沈阳。东北大学在三台八年,传播民主思想,推进社会教育,倡导体育运动,促进了三台人民思想进步,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地方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,在三台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1938年3月,内迁三台的国立东北大学

【史实链接——东北大学的进步组织和社团】

东北大学迁校三台后,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,先后建立的进步组织和社团多达80个,主要包括党领导的读书会、民主青年社等进步组织和团结在周围的各种壁报团体、学术团体、剧团等,进步学生运动接受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指导。

■ 读书会的建立。1938年8月,在成都成公中学入党的屈义生考入东大经济系,不久与中共三台特支取得联系,在东大发展吕寺籁、青邦泽、周林等人入党,建立东北大学支部,屈义生为负责人。1939年以后,吴志远、吴兆光、刘义德等党员考入东大,在学校单独活动;教授中党员有赵纪彬、杨荣国等;还有一些失掉组织关系的党员,如胡鹏、高而公等。他们虽没有党的直接领导,但仍按照党员标准要求己,努力从党的报刊中体会党的自方针政策和指示,坚持为党工作。    通过交朋友、介绍和借阅书刊的方式,宣传进步思想,发展进步力量。1942年7月,胡鹏、高而公发起成立“读书会”,发展李江春、郭秉箴、刘黑枷、石克基、刘流、徐德明、邹勇策、谭学文等30余人。

读书会成员合影

1943年,一批有反满抗日思想的青年逃出东北,进入东大,成立了以东北流亡师生为主体的 “东北问题研究社”(简称“东研社”),成员百余人。这些成员政治倾向不一,为团结持“左”、“中”态度的同学,读书会成员从关心生活和学习入手,开展宣传教育,除口头讲述国共两党政治主张区别外,视其思想进步程度秘密传阅进步书籍和报刊。以王又生、齐之平、王征、迟念古、赵惠中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,他们在伪满时就曾读过不少进步书刊,受到共产党的影响,因此很快和胡鹏、高而公团结在一起。通过对“东研社”成员的争取,读书会迅速发展到70余人,加上结交的进步朋友,共100余人。

1943年秋,胡鹏毕业离校,读书会形成了以高而公、徐德明、郭秉谦、刘流等人的核心组。胡鹏到重庆直接税局任职后,与中共南方局青年组刘光取得联系。1944年暑期,刘光与高而公取得联系,读书会的学习和活动,即按青年组的指示进行。青年组经常给读书会寄来党内文件,如《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《论持久战》《解放区的战场》《论联合政府》等。在青年组的指导下,读书会联系各进步社团,宣传党的主张,发现培养积极分子,壮大进步力量,开展抗日民主斗争,执行党布置的任务。他们在与东大敌特的斗争中,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;在1943年及以后动员知识青年去新四军的活动和1944年的民主运动中,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。读书会的绝大部分成员,都去了解放区,参加了革命。

■ 民主青年社的建立。1945年7月,抗日战争胜利前夕,东大进步师生在中共“七大”精神鼓舞下,成立“民主青年社”,成员20余人,核心成员有郭辛白、高擎洲、高桂林,由叶丁易、赵纪彬等教授指导其活动。

叶丁易教授到东大任教前,就与张友渔、黎树等中共南方局领导人有密切联系。到东大后,他热情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。1945年他去南方局汇报了东大的学生运动,刘光作了国统区青年运动的经验总结和今后意见的谈话,并根据东大的情况,建议成立“民主青年社”。叶丁易教授回校后,向郭辛白、朱庭芳、高桂林、张子勋、于学谦、王允中等民主运动骨干学生,传达了刘光的指示。经讨论,一致赞成建立“民主青年社”,并初步确定了名单,决定由到会人员个别谈话,如同意参加,就成为民青成员。这是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的情况下采取的最安全稳妥的办法。组成人员名单由叶丁易教授转告南方局后,由郭辛白在涪江东岸东山寺主持召开了成立大会。

民主青年社成员合影

民青社的成立,增强了进步同学的凝聚力。各进步社团以民青社为中心,利用壁报、学生会、同学会等阵地,积极投入民主运动中。如领导学习社同反动的祖国社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,打击其反苏、反共活动;争取学生自治会和东北籍同学会的领导权,支持进步教授活动,打击特务和三青团的反动气焰;以《时事萃报》为阵地,宣传党的主张,揭露国民党法西斯统治和发动内战的罪行等。民青社的成立,在东大后期学生运动中起了重要领导作用,促进了三台反蒋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。1946年5月,东大迁回沈阳,民青社成员一部分毕业离校,大部分回到沈阳继续开展活动。

■ 进步社团的建立。东北大学迁到三台后,进步学生把办壁报作为合法斗争的武器,并以壁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社团。1943年,各种社团已达50多个。1945年,民主运动空前高涨,社团达到80个。在这些社团中,声势较大的主要有东北问题研究社、学习社、学声社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三台分会。

东北问题研究社 1943年成立,是东大最大的社团,东北籍学生几乎全部参加。社团领导机构由9名理事组成理事会,以“研究东北、恢复东北”为宗旨。在读书会的团结、争取下,不少同学思想倾向进步。1944年“东研社”选举干事会时,被选干事都是进步和倾向进步的学生。此后,“东研社”逐渐成为倾向党的群众组织。1945年,学校当局以“东研社”受共党分子操纵为借口,解散了“东研社”。

学习社 1945年5月成立,负责人朱庭芳、高桂林。“东研社”解散后,一部分人成立了反动的祖国社,一部分进步同学组成学习社。学习社接受 “新民主主义小组”(受南方局青年组领导)和“民青社”的领导,成员30多人。他们高举学习、团结、进步的旗帜,同祖国社展开了激烈斗争。1946年5月,在回沈阳的途中,和地下党取得联系,其中7名同学去了解放区。

学习社成员合影

学声社 1945年夏成立,负责人李秀剑、陈微尘、田华伦,成员约60人。办有《学声》壁报,以反映和报道各地学生运动、评论时事为主要内容,被誉为东北大学的《新华日报》。学声社的骨干成员后来都参加了民青社。

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三台分会 1945年2月成立,由东大文学院进步教授发起,以文学研究会、实验剧团、合唱团的成员为基础,是进步社团中影响大、凝聚力强的社团。主要成员有陆侃如、冯沅君、赵纪彬、董每戡等教授,以及国立六中的李广田,东大学生徐放、刘黑枷、李尧东等,由徐放负责日常工作,办有《文学期刊》《文学青年》杂志。三台文协分会后来扩大为川北文协分会。1945年3月,姚雪垠到东大任教,成为川北文协分会的主要成员之一。

■  壁报团体的活动  东大进步社团活动形式多样,尤以壁报团体最为活跃,每个社团都办有一至二个壁报。教室、实验室、校园甬道两旁,壁报琳琅满目,如繁花竞放。壁报团体的组织自由结合,人数不等,最大的上百人,最小的二、三人。壁报既是学生交流思想,增长才干的战场,又是打击敌人的阵地。

“菩提”壁报由读书会成员胡鹏、郭秉箴主办,“合唱群”由读书会成员高而公主办,这两个壁报无情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。“合唱群”壁报的文章具有短小精练、辛辣讽刺和富有知识性、趣味性的特点,每期刊有漫画,且排版新颖,很受同学们欢迎。“黑土地”壁报负责人徐放,主要成员有刘黑枷、汪玢玲等10余人,并请中文系主任陆侃如、董每戡、赵纪彬、姚雪垠等教授作导师。壁报刊登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、杂文、评论等,文章富有东北乡土气息,具有很强的战斗性。

■  进步社团抗敌文艺活动  进步社团除办壁报外,常以文艺座谈会、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抗敌文艺活动。在开展学术民主讨论时,赵纪彬等教授给予热情指导,引导学生开展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等问题的探讨,鼓励大家 “深入生活的密林,大胆地从事战斗”。文艺晚会内容丰富多彩,通过节目表演、诗歌朗诵等形式,激发同学向往光明、团结进步和爱国主义情感。姚雪垠教授的《红灯笼的故事》《差半车麦秸》,徐放的《妈妈的黑手》等剧目,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。三台实验剧团上演的《北京人》《日出》《家》《祖国在召唤》《雾重庆》等剧目,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,轰动城乡,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。

火币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