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主页 > 绵阳在线 >
热门搜索:

文昌街 形成在南河坝发展中 绵阳文昌文化的缩影

绵阳在线     发布时间:2020-01-21   

今文昌街

绵阳旧城街景南街 绵阳市城建档案馆

  千年来,发源于绵阳梓潼的文昌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。随着时间推移,文昌帝君在民间渐渐演化为文学、学术和考试的守护神。在绵阳,也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文昌街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南河路与体运村路形成后,1995年文昌街与文兴街支线建成。

今文昌街与南河路路口

今体运村路

  1张献忠入川绵州梓潼遭遇各不同

  《徐公祠巷消逝于闹市的清代老街》中,我们曾为读者详细介绍了绵州历史上的忠义州官徐公——徐体国。据《绵阳县志》记载:徐体国,字懿甫,浙江进士。崇祯时牧绵,张献忠围绵,殉难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张献忠经过梓潼进攻绵州城,州官徐体国率众登城,拼死抵抗。绵州城西门战斗尤为激烈,徐体国就是在西门争夺中坠城身亡的。城破后,守城军民数万人被杀。清同治《直隶绵州志》载:……旧时大盗攻城烈,先谕官民并屠灭……飞炮连弩交加甚,使君怒发正冲冠,百尺城楼身忽殒,一时天悲并地惨,万家街巷流血满,平原荒草倍消魂,夜夜青燐千万点……可见战争之惨烈,杀戮之恐惧。州人为纪念徐体国,清代还在今涪城区人大位置修建了徐公祠,把这条巷道命名为徐公祠巷,直通南华宫。

  而在《梓潼县志》中记载,张献忠曾经四过梓潼,表现却和到绵州时完全不同。“张献忠四过梓潼,分别在崇祯十年、十三年、十七年、大西大顺三年(张献忠建国号‘大西’改元‘大顺’),均未杀戮。梓潼在乾隆和咸丰两次重修《梓潼县志》中,也均未见有张献忠的扰民记载。绵州城离梓潼这么近,为何张献忠到了梓潼却‘大发善心’?”绵州通汤毓良解释,这是因为张献忠入川后于七曲山大庙追认张亚子(又名张垩子或张恶子)为其先祖,是以梓潼与绵州相去不远,却有着不同的待遇。

  《蜀碧》记载,献初过梓潼(崇祯十年),夜梦人以宗弟红柬来遏,诫以勿杀邑民,晨起语人曰“此文昌帝君也,神姓张”,并云“咱一家兄弟人,何忍杀之,梓潼得全。”张献忠与张亚子联宗,视梓潼文昌庙为太庙、家庙祭祖,故梓潼得以幸免。

1992年绵阳城市街区图中文昌街尚未被命名

文昌街与南桥路相接路口左通向原绵阳七中

  2千年来影响深远的文昌文化

  张亚子何人?《明史·礼志四》记载,神姓张名亚子,居蜀七曲山,仕晋战殁,人为立庙。唐宋屡封至英显王,道家谓帝,命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,故元加封为帝君。《咸丰梓潼县志》有:神姓张名亚子,其先越西人,因报母仇,徙居是山,屡若神异。在这些史料中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,张亚子为越西人,仕晋战殁或为报母仇,徙居梓潼七曲山,到唐宋被封王,道家称其为帝,元朝时加封其为帝君。

  “唐朝时,玄宗、僖宗皆因避乱来到过四川,都曾祈求‘神佑’,这里的神就是张亚子,后玄宗、僖宗加封张亚子为‘左丞相’‘济顺王’。”汤毓良说。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重文轻武的时代,科举制始于隋唐时期,宋代为文人仕进的必经之路,不少人认为蜀中梓潼神是文人的保护神。《夷坚志》记载,有人过梓潼,欲谒张王庙而忘之,行十里始觉,亟下马还望,默祷再拜。讲的是文人路过梓潼,等行出十里想起忘记拜梓潼神,也要回望祈祷。南宋时期,道家把天上星神与梓潼神重合,由此张亚子变为“文昌帝君”“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”。文天祥在《龙泉县太霄观梓潼祠记》载:“江湖以南,神造多著,以固士之所当钦崇而景仰者。”

  民间大肆尊供文昌帝君在明清达到了顶峰。《四川通志》中有体现:府城四隅俱有文昌祠,各州县也多有之。据传,当时朝廷对地方乡绅主动修建文昌庙的还有嘉奖,也让现在的人们得以窥见文昌文化影响之深。到今天,文昌文化已经影响中国千余年。随着时间推移,文昌帝君在民间渐渐演化为文学、学术和考试的守护神。绵阳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文昌街,位于涪城区,北到南河路过体运村路南至绵阳市实验中学(七中),长530米、宽16米。南河路与体运村路形成后,1995年,文昌街与文兴街支线建成。

文昌街与体运村路路口

  3老绵阳记忆中的南河坝

  翻看民国31年(1942年)《绵阳县地籍图集》,我们能看到,南城根街与西城根街相连一直延伸至南门到南街小学为止。老南门左侧建有先春寺,南门以外有外南街和大片农田荒地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彼时汤毓良在四川省立绵阳高中(绵阳南山中学)读书。他回忆道,外南街上还有个永生糖果厂很有名。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绵阳城区新建一条街道,名为南江路,也就是今南河路的前身。1986年,市政工程公司拓宽原环秀巷与新南门旧址,新建红星街南段,向市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延伸,建成南江路(暂命名)。1988年,市建委干道办公室加宽至30米并延长此路,正式更名为南河路。

  南河体育运动场于1990年4月破土动工,1992年9月28日落成,体运村路也在同时期形成。南河路与体运村路形成后,1995年,文昌街与文兴街支线建成正式命名。我们在1992年绵阳城市街区图中可以看到,此时文昌街就已经形成,尚未命名。1993年,南河坝的一片菜地上,绵阳七中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刚刚开建。

  “差不多1994年、1995年的时候,闺蜜听同学说南河坝有一家店做的裙子很漂亮。我们搭乘公交车往南河坝,下车走了好久才找到。”杨琼回忆,上世纪九十年代,那时候南河坝还有大块大块的田地,那家裁缝铺虽然偏远但做的时兴裙子很受欢迎。二十多年过去,女儿已经长到与当年的杨琼一般大,和闺蜜穿过农田找寻一家好店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。“坎肩的连衣裙外边儿加上一件坎肩短背心,当时的审美放到现在也不过时,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就是‘很潮’!”

  二十多年过去,从南河坝一片菜地上修建的绵阳七中走出无数绵阳学子,已是桃李满天下。走在文昌街上,小街两旁商铺林立,文昌街与体运村路相交,周边汇聚了不少餐饮美食,热闹非常。老绵阳人记忆中片片农田的南河坝渐渐被新的场景替换,又是另一种感受、另一番体会。(汤毓良 融媒体记者 曹雨婷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