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主页 > 绵阳在线 >
热门搜索:

唐国光:笔刀勤耕陶石瓦 方寸自有精气神

绵阳在线     发布时间:2020-08-11   
  原标题:唐国光 笔刀勤耕陶石瓦 方寸自有精气神

唐国光在创作中 

  他是教师,爱读书,从3000多年前到几百年前,每个刻在石头上的汉字,他都能说清其根源、含义和典故。他还热爱书画篆刻,四十年来在这一方天地辛苦耕耘,硕果累累,一次次地从全国展和西泠展上捧回各种奖项。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四川省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、绵阳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唐国光。

乘月听琴

  磨杵成针:翩翩少年爱上篆刻

  40年前的一天,少年唐国光在绵阳青年路新华书店偶遇石恒先生(原名王世淳),尽管互不相识,可对艺术的共同爱好让他们结缘。

  当年,在江油师范学校读书的唐国光专程到绵阳城里买书。绵阳知名书法家、篆刻家、诗人石恒,也来书店看书。石恒和另一书法家一起,翻看《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选》,边看边点评,引起了旁边唐国光的注意,他不知不觉听入了迷,偶尔还能插一两句嘴。两老一少相谈甚欢,石恒先生高兴地把唐国光带回家,传授他书法、篆刻、写诗的技巧。唐国光18岁时成为石恒的入室弟子,开始在篆刻艺术道路上的跋涉。

  石恒告诉唐国光,篆刻与书法同源,必须勤学苦练。从那以后,唐国光广泛涉猎书法篆刻知识,从甲骨文到钟鼎大籀,从汉简隶草到魏碑,从二王到唐楷,如饥似渴地阅读、学习、揣摩。

  唐国光每次从青莲镇经过,都会想起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,他以李白的精神激励自己,要把书法和篆刻艺术练到一定境界。

  在学校,唐国光把老师授课内容和石恒先生传授的技艺相互印证,在篆刻和书法等方面得到了提高。

天真世界(边款:世界多艰辛,潇洒一声笑)

  磨砖成镜:融汇贯通促成艺术顿悟

  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唐国光用这个方法学习书法和篆刻,在艺术的领域钻坚求通,多方求证,融汇贯通,终于有所成就。

  毕业后,唐国光分配到江油乡村学校任教,乡村的宁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艺术,他也从童心童趣里获得艺术的灵感和旨趣。

  1988年,唐国光前往上海,跟随著名篆刻大师韩天衡、孙慰祖学习篆刻,前辈们的治学精神、方法、态度,为唐国光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天窗。

  唐国光开始了汉字的寻根之旅,他的精神一次次回到殷商时代,从甲骨文和金文出发,一次次地把这些文字临摹到宣纸上,一遍遍翻刻到石头上,乐此不疲,孜孜不倦。

  当艺术遇到瓶颈,唐国光利用假期,帮妻子做生意,赚得的利润都被他买了书籍和石头。与此同时,他还在绘画和诗歌创作方面花了不少精力,练习绘画和书法的废纸已然成堆,水平也一点点提高。

  他的篆刻技艺也日臻成熟,从先秦古文字而来,行遍万水千山,磨出了自己的刀味、石味,终于“磨砖成镜”,在艺术上有了顿悟。

有山皆图画

  磨穿铁砚:外师造化中得心源

  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唐国光早年买的《古玺汇编》和《古文字释要》,被他翻烂了又补上,补好了又慢慢翻烂,又再补好。在攀登篆刻艺术高峰的道路上,唐国光秉承“磨穿铁砚”的态度和做法,一步步走来。

  40年来,唐国光在篆刻之路上从未懈怠,每天都要篆刻一会儿。刻石头、刻陶器,乃至刻瓦片,唐国光都刻得津津有味。十二生肖文字印,他扎扎实实刻了5套;54方印的《心经》,他恭恭敬敬地刻了3套;2020年疫情期间,唐国光兢兢业业地把《蜀道难》刻成50方印,无偿捐赠给江油李白纪念馆。目前,唐国光正在进行《道德经》选句100方印的创作。

  唐国光的篆刻艺术,从先秦出发,讲究章法、字法和刀法,他更是创造性地提出,要合乎心法,只有外师造化,方能中得心源,即篆刻艺术在创作时要做到胸有成竹,作品才有表现力,才有韵味。他先后多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,数十次在省级展上夺金拿银。

  如今,唐国光仍在努力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春秋战国青铜器、秦石、燕陶、楚简、越瓷,乃至出土文物“封泥”“齐鲁陶文”等都是他汲取艺术营养的源泉,唐国光努力融会贯通,期待在篆刻艺术上有“百尺竿头”“更上层楼”的突破。

  (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文/图)

  编辑:谭鹏